张仲景,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,被称为医圣,著有《伤寒杂病论》。《伤寒杂病论》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,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,在方剂学方面,创造了很多剂型,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,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、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专著。
小柴胡方起源
小柴胡颗粒的前身为小柴胡汤,小柴胡汤来自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小柴胡汤方解
小柴胡汤原方由柴胡、黄芩、人参、半夏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组成。方中柴胡轻清升散,疏邪透表,故为君药;黄芩苦寒,善清少阳相火,故为臣药,配合柴胡,一散一清,共解少阳之邪;半夏和胃降逆,散结消痞,可助君臣药攻邪之用;人参、甘草为佐,生姜、大枣为使,益胃气,生津液,和营卫,既扶正以助祛邪,又实里而防邪入。故以祛邪为主,兼顾正气,以少阳为主,兼和胃气,是“少阳机枢之剂,和解表里之总方”,被历代众医家所推崇。
小柴胡汤方剂的运用
小柴胡汤,中医方剂学。为和解剂,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。主治伤寒少阳病证。邪在半表半里,症见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口苦,咽干,目眩,舌苔薄白,脉弦者;妇人伤寒,热入血室,经水适断,寒热发作有时;疟疾,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。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疟疾、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急慢性胆囊炎、胆结石、急性胰腺炎、胸膜炎、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。
小柴胡汤为治疗伤寒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经典方剂,以“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心烦喜呕、口苦咽干,苔薄白脉弦”为辨证要点,全方配伍特点有三:一为疏透清泄并用,以透为主;二为胆胃同调;三为寓扶正于祛邪之中。《伤寒杂病论》言:“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症便是,不必悉俱。”
小柴胡汤——中医十大名方之一
中医十大名方,一般是指:小青龙汤《伤寒论》,大承气汤《伤寒论》,小柴胡汤《伤寒论》,五苓散《伤寒论》,逍遥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血府逐瘀汤《医林改错》,补中益气汤《脾胃论》,归脾汤《济生方》,六味地黄丸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温胆汤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。
小柴胡颗粒——经典名方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》中将经典名方定义为至今仍广泛应用、疗效确切、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4月发布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,旨在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。除国家已公布的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,已上市的经典名方制剂由于配伍得当,临床疗效显著,在上市中成药中占有一席之地,如六味地黄丸、附子理中丸、五苓散、小柴胡颗粒等。
小柴胡颗粒是已上市经典名方中典型的中成药大品种,2000 年被收载进入《中国药典》,2011 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目前全国有约98 家企业具有小柴胡颗粒批准文号。据有关资料介绍,小柴胡颗粒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,以扶正祛邪的经典功效,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创下了防治非典无一例死亡、无一例残废的世界奇迹;在2009年的全球抗击甲流风暴中,广东省中医院以《伤寒论》纯中药小柴胡等方对甲流病人进行治疗,创下了优于西药达菲两天退热,且退热不反弹的神奇功效,再续了医圣经典《伤寒杂病论》的传奇。
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,讲求的就是“上工治未病”,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的手段,是防止疾病发生、发展的首要措施。它包含着两种意义:一是预防或治疗的手段,是防止疾病发生、发展的首要措施;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,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,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。在近年中成药疫情防治中,也可见小柴胡颗粒相关报道,云南省结合云南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情况发布《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成药使用建议》中就有小柴胡颗粒。
近年来,随着研究的深入,已测定小柴胡颗粒中7 个指标成分(黄芩苷、汉黄芩苷、黄芩素、汉黄芩素、甘草酸、柴胡皂苷B2和柴胡皂苷B1),临床运用广泛,其中不乏文献佐证。如:抑制胆石,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柴胡中柴胡皂苷有镇静镇痛、抗炎、保肝利胆的作用,能控制或缓解患者腹痛症状;黄芩中黄芩素有抗炎作用,故可对抗胆汁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作用;甘草有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;半夏有显著的促胃肠动力作用,可加速胆汁排泻,提高胃内pH值,减少胆汁对胃肠黏膜的化学性损伤。全方能够有效调节胆汁中胆固醇、胆汁酸、磷脂的含量及比例,从而抑制胆石的形成,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胆色素结石的发生及发展有关。在联合用药方面,疗效显著提高,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,且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, 用药安全性较高, 值得推广应用,故用药人群较为广泛,儿童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年老体弱者、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病、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均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上一篇:企业的“灵魂”
下一篇:海沣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步
版权所有:2019 @ 星空(中国) 网站建设:武汉网户
云南润海植物
微店